数字赋能,塑造智慧城建发展新优势为深入贯彻《关于全面提升江苏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指导意见》的战略部署,落实南京市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与要求,市城建集团以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,立足城乡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、重点工程建设、民生保供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主要任务,以数字经济为主要发力方向,加速数字产业化、产业数字化进程,不断优化整合自身资源,持续强化发展能级和品牌服务竞争力。
作为集团科创板块中的重要一环,南京市城建集团科技创新中心积极融合大数据、物联网、人工智能、区块链、虚拟现实等数字新技术,着眼于未来智慧城市的数字化变革,采用先行先试、边摸索边提升的方式,用数字化手段创造性地解决部分城市治理和发展难题,为南京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和案例支撑。
围绕精细化智慧化管理,打造“智慧工地”监管平台。以服务南京市工地扬尘噪音管控、渣土运输管理、工地现场管理、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等需求为导向,建立跨部门、全市域的建设工程智慧管理平台,助力全市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有效提升监管效能。
助力缓解停车难,打造“智慧停车”管理平台。集团紧紧围绕“路内路外一张网”的总体目标,全力构建市级“智慧停车”管理平台,推动全市停车“智慧、协同、共享”,实现“一图总览”,宁停车用户数已突破200万。推进全市停车资源共享共用,落实机关、事业单位共享备案系统部署,保障共享平台具备多元数据接入能力。
践行绿色低碳理念,打造垃圾分类信息平台。围绕构建“一个生活垃圾分类平台,市民、政府两个服务中心,前端收集、中端运输、后端处置三个管理环节,市、区、街道、小区四级管理模式”的思路,搭建了南京垃圾分类监管服务平台,对涉及生活垃圾分类相关的人、车、物、事进行全过程实时管理,高效提升了城市垃圾“减量化、资源化、无害化”管理水平。
助力无废城市建设,打造建筑用品交易平台。以建筑垃圾再生产品信息发布、查询和线上交易功能为主的资源化交易信息共享平台,促进建筑垃圾源头减量,提升再生产品资源化利用率,实现南京市建筑垃圾处置减量化、无害化和资源化目标。
加大创新型企业和创新载体的培育力度。集团不断加大培育新技术、新产业、新业态的支持力度,围绕数字经济、新基建等领域,培育2家高新技术企业,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。目前建成5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,打造了企业博士研究生工作站、餐厨垃圾研究实验室等一批创新载体,进一步充实了企业创新矩阵,提升了创新领域的深度与广度。 加强政产学研融合发展。集团加强与行业头部企业,以及科研机构的交流,通过与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头部企业等合作,不断丰富企业创新应用场景,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产品和服务模式。
激发全域创新创业活力。通过强化组织领导、完善制度建设、加强考核引导、加大科研投入,进一步激发了集团企业全域创新创业活力。集团层面组织实施了46个科技创新项目,全域创新活力显著增强。目前,集团系统获批的专利个数超过50个,其中发明专利8个;软著成果超60项,10余项科创项目入围全市创新应用场景,完成和进行中的科研课题超20个,多个成果获省市以上奖项,逐步形成科研产权的护城河效应。
强化“平台建设”,不断丰富智慧城建应用场景。通过抓好协调整合内外资源,抓实在手在建平台,深化“4+5+1+1”为业务主线的智慧化矩阵,打造了四大城市智慧平台:智慧工地监管平台、智慧停车管理平台、垃圾分类信息平台、建筑用品利用交易平台;5类城市运行管理平台:智慧公交、智慧公用、智慧燃气、智慧桥隧、智慧照明;1个建筑产业互联网生态平台:新城建智慧供应链服务平台;1项城市生命线工程(城市地下综合管线防第三方破坏平台)。
促进“产业培育”,为高质量发展增强后劲。集团锚定城市发展的新方向与新需求,聚焦智慧城市领域,以“科创赋能智慧城建”为核心抓手,不断由产业数字化向数字化产业转变,打造新的能量裂变器、效益增长极与产业生态圈。抓好垃圾分类、智慧停车、智慧灯杆数字国资示范项目建设,借助CIM、BIM智慧建造手段和新一代信息技术,加强产业协同,推进集团“城云、筑云、采云、融云”为主体的新城建供应链智慧平台建设。以助力维护城市公共安全为目的,聚焦燃气、管廊、桥隧、路灯等城市生命线场景,延伸智慧工地功能模块,为行业部门、企业、公众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。打造全市“无废城市”信息化平台,加快实现生态环境领域“一屏观全域、一网管全城”;按照“原位利用、就近调配、水陆联运”的三级梯次资源利用模式,不断创新工程渣土处置利用解决方案。 |